在很多普通学校,总有几个特别的学生:他们的行为表现与一般学生不太一样,显得特别“难搞”,精力十分旺盛,行为时而“出格”,往往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一定挑战。但在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丁美珍的眼里,如果用科学的方法识别和引导这些“捣蛋鬼”,也许,他们就是藏匿于我们周围的“小天才”。
作为一位深耕融合教育二十五载的教育“特种兵”,丁美珍带领特教中心团队教师雕琢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。她坚信,“所有的爱因科学才完整”,她希望“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”。
“一人一案”,为随班就读孩子精准画像
走进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,展示墙上陈列着丁美珍和同事们精心设计的教辅工具。“有些孩子最初写字,只能写在2.5厘米大小的方格里。学校的教材和作业本,或许并不适合每个学生。”丁美珍说,有了合适的教具,就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们起步、融入学校生活。
由于残障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,如何让随班就读的孩子“学得好”,是一直以来摆在学校老师和家长面前的难题,也是丁美珍心头的大事。针对随班就读学生“适应难”、教师“无方法、无支持”、工作“无机制”的困境,丁美珍主导制定《虹口区随班就读学生医教双评估工作机制》等20项文件。她首创的“鉴定与安置→前期评估与计划制定→教学与训练→阶段性评价与调整”的“四环节”服务链,成为全国首个覆盖教育全周期的标准化流程,实现特殊学生个性化教育从“纸上权益”到“制度工程”的跨越。
为自闭症学生小宇定制“降噪耳机+渐进式脱敏方案”,使其从尖叫撞墙到安静听课;为脑瘫学生小安设计“运动康复+作业治疗+学科调整”三维方案,助其从无法握笔到独立完成手工作业……丁美珍说:“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要‘一人一案’地为儿童行为画像,为教师提供科学评估、精准解读服务。至今,她带领区域老师为班上的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基于评估的“一人一案”,精准度达92%,主导开发38门区域共享课程及百余种教辅具。
尽早识别,给特殊儿童特殊的爱
如今,普通学校的老师们偶尔也会对丁美珍“倒苦水”,说学校里的“怪孩子”越来越多了。比如,有些孩子有过人的记忆力,但就是不能正确书写文字;也有精力过盛的“捣蛋鬼”,处处和老师同学起矛盾、引发冲突,挑战规则与权威,是个人见人愁的“破坏王”……而在丁美珍看来,这些孩子或许是智力超常的特殊儿童,但同时也伴随着较严重的特殊问题。丁美珍告诉记者,这些具有天赋但又学习失能、表现失常的儿童,通常被称为双重特殊儿童。
入校还不到一年的新生小力,就是典型的双重特殊儿童。他上课捣蛋,我行我素,有时还会打同学,老师和家长对他都很头疼。丁美珍的到来,打开了理解小力的窗口。经过观察,丁美珍发现小力记忆力惊人,他能在观看一段古筝视频后,无师自通地把这首曲子弹出来;他热爱阅读,对《三国志》里的每个人物如数家珍;他体力惊人,长跑距离几乎是同龄人的两倍……经过科学测试,小力智商超过145,但同时患有对立违抗、多动冲动等问题。在较充分地了解观察小力的基础上,丁美珍学会解读他行动背后的成因密码,帮助家长和老师能更科学全面地认识他,真正地了解他、理解他,帮助小力设计符合他的个性化支持方案。
“儿童所有的问题,都是向大人发出的求救信号。有些天才儿童也是弱势群体。”2020年起,虹口区把这类“问题天才”儿童主动纳入融合教育服务对象,提供尽早识别、合理支持服务。在丁美珍的推动下,虹口区随班就读学生获得高质量发展,多人荣获国际艺术奖项,更走出“唐氏综合征国际(DSI)大使”。
躬耕特殊教育25年,丁美珍用科学的指导方式,给了特殊儿童最完整的爱,也是她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真实写照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